有些父母常常觉得,自己对孩子已经付出很多:给孩子买好吃的,好玩的,教育问题更是不敢怠慢。对孩子可谓是尽心尽力。可现实却是,孩子没有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,反而会觉得父母很“烦”,不愿靠近。
其实,父母的爱有时候就像一封信,写好了、寄出了,却因为方式不当,孩子收不到。比如,天冷了,父母说:“这么冷的天你怎么不多穿件衣服?赶紧去穿件外套!”虽然说这句话的初心是关心孩子,但传递出来的却是批评和命令。遇到内心敏感的孩子,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,孩子此刻感受到的,不是关心和温暖,而是被指责和控制,内心可能会产生委屈和抵触。
爱的本意是连接,而不是压迫。孩子真正需要的,是被理解、被尊重、被看见的感觉。如果父母始终以“你听我的才是对的”的方式表达爱,那么很容易在无形中消耗亲子之间的感情。
那父母应该怎样做,才能让爱真正传递到孩子心里呢?其实并不难。用正向的语言,配合温暖的行为,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。比如,父母可以说:“你今天穿这几件,会不会觉得冷?以前那件厚外套还合身吗?”一句体贴的询问,再给孩子做点热乎的东西吃,远比命令式的指责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爱与关怀。
在亲子关系中,爱不是简单的付出,而是看孩子是否真的“收到了”你的那封信。当父母愿意放下控制,用更柔软的方式去靠近孩子,孩子自然也会更愿意敞开心扉,回应这份爱。当我们学会用孩子能理解和接纳的方式传递爱时,亲子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近,孩子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,学会爱与被爱。
相关内容
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