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有些人其实能力很强,可一到重要场合,比如演讲、面试或者聚会,表现就特别紧张,甚至有些手足无措?其实,这背后的原因,往往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他们的注意力放错了地方。
很多时候,我们紧张,是因为脑子里一直在想着“别人怎么看我”“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好”,而不是专注于“我要怎么做好这件事”。这就是心理学里常说的“自我客体化”。也就是说,我们从别人的视角去审视自己,把外界的评价当作衡量自己的唯一标准。
举个简单的例子:上台演讲时,很多人脑子里不停冒出“我是不是表现得不够好?”“大家会不会笑话我?”这样一想,紧张自然会一波接一波。因为他们不是在想着如何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内容,而是陷入了对外界评价的恐惧中。
但其实,真正重要的不是你在别人眼中的样子,而是你有没有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。你想成为怎样的人,你想怎么表达自己,这才是你应该关注的重点。
当你开始把注意力从“别人怎么看我”转移到“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”,你会发现,紧张并不会立刻消失,但你不会再为紧张而苦恼。你会带着一种接纳的心态走上舞台,虽然心里还是会有点忐忑,但你能坦然面对,因为你知道,紧张只是你的一部分,而不是全部。
换句话说,紧张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,是你在乎这件事情的表现,不必羞愧或否认它。你要做的,是学会与紧张共处,不被它牵着走,而是把它当成提醒你要专注和准备的信号。
所以,下次当你觉得紧张时,试试这样告诉自己:“我在紧张,是因为我想做好。我不必完美,但我要真实地做自己。”当你把焦点放回自己身上,紧张反而会变成你的动力,而不是阻力。
相关内容
Comment